告别“纸上谈兵”:青岛市488所学校AI实验室全面启用

2023-02-20



    

      迎宾机器人不仅可以向访客介绍校园,还可以用各种姿势“卖萌”;课间护导机器人可以识别同学们行走的速度,如果速度过快就会提醒他们“减速慢行”;图书馆还书小助手可以分辨图书类别,并且利用机械臂把图书放回原处……这是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孩子们利用同一套模块设计出来的不同功能的校园机器人。伴随着新学期到来,嘉峪关小学也将蓝海软通模块化机器人应用到了日常教学生活中,至此青岛市多所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全面投入使用。


       

2022年青岛市启动全市中小学AI实验室普及工程,累计488所学校搭建完成AI实验室,蓝海软通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持。目前除了AI模块化机器人,还配备有蓝海软通自主研发的青少年编程智能系统AIClass,可对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大赛提供支持。产品将创新与科技完美结合,编程与探索融会贯通,深受学校师生的喜爱。

      在嘉峪关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核心设备主要包括蓝海软通模块化机器人和教学机械臂。嘉峪关学校教师谢坤对新设备赞不绝口:“以前我们也有一些机器人设备,但是功能相对单一,孩子们关于人工智能的很多创意多是在电脑上模拟运行,无法看到实际效果。新的模块化机器人开放性很强,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设计和搭建,施展创意的空间更广了。”上课时,谢坤老师把孩子们分为4人一组,开展项目式教学,即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机器人草图、搭建作品、编程、调试。例如,孩子们发现有的老师需要连上两堂课,而课间指导占据了老师大部分时间,根本无暇休息,所以他们设计了课间指导机器人以减轻老师压力

       正如物理课、化学课教学离不开实验,人工智能课程同样不能“纸上谈兵”,它的落地生根也有赖于专业而规范的实验设备。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电教信息办公室主任叶少远表示,市南区不少学校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了,但由于没有课标和教材,当时的探索属于“散点状”探索,人工智能的概念多是和创客、STEAM、机器人概念等杂糅在一起,各校配备的硬件设备也比较杂,许多设备偏向竞赛和培优功能,并不适合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

      基于此,青岛市政府与青岛蓝海软通合作,由蓝海软通提供技术支持,为孩子们的人工智能课程“保驾护航”。 自青岛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和统一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以来,孩子们有了人工智能专用教室,实验室设备更加专业、更适用于教学、更有助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同时蓝海软通模块化机器人又兼具培优和竞赛培训功能,能够支撑孩子的高阶发展。

优和竞赛 

    

 2019年

青岛在100余所试点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并在这些学校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0年和2021年

青岛分别在局属普通中学和平度、莱西的140所农村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2年

青岛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并启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普及工程,市级、区(市)两级财政共同投入,其中市级财政为每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建设补贴5万元。该工程分3年进行,2022年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226间;

2023年及2024年

人工智能实验室还将分别建设220间左右;





   

 待这项工程完工,全市累计将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900余间,

为青岛市人工智能教育实现

“普及、拓展、培优”

三维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岛的人工智能教育走的是先试点再普及的路子,

在这条路上青岛蓝海软通从未缺席,

致力于协助市政府打造“人工智能校园梦”。